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能动语境下审判监督法官的作为/邓俊明

时间:2024-06-25 14:08:5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46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审判监督法官可否能动,如何能动,这是能动司法在审判监督领域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审判监督法官是一群特殊的法官,因为其往往审理的都是再审案件,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实现对错误裁判案件的校正。因此审判监督可谓是法官的法官,亦是对一、二审程序的必要补充。在能动语境下,笔者以为审判监督法官当有作为,并且可大有作为。因为随着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和期待值越来越高,对人民法院的审判质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升审判质效,促进司法的公信力提升是审判监督法官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因此,审判监督须有能动作为,而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纠错功能,促进案件质量的提升,对法院的审判职能和司法的公正进行补强。审判监督法官一般审理的案件都是事实认定有误或法律程序适用上有瑕疵的案件。由此其适用的法律程序也一般为纠错性程序——再审程序。审监法官通过再审程序的启动和适用,将可能存在事实认定错误和法律程序适用瑕疵的案件进行重复性处理以期纠正案件错误的审判程序和结果,还当事人一个公平公正。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而言,审判监督程序无疑是对司法公正的一个补强。而审监法官所审理的案件均是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即再审程序来对司法的公正进行补强。因此绝对的公正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只能通过艰辛和力所能及的努力不断靠近正义的彼岸而无法完全达到。而且,由于司法是一种人为操作的主观性活动,因人的参与就必然会认知能力的局限而难免产生一些错误和瑕疵。而审判监督的创立和适用正是为了弥补作为人的法官的认知局限。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是一个法官的使命和职责,亦是人民法院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而错误、瑕疵案件的存在必然会对公正产生致命的损害,为此我们设立了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纠错,以在制度上尽可能降低错案率。因此,审监法官能动作为的首要价值在于通过启动和适用再审程序,降低错案率,对公正进行补强,促进司法质量的提升。

  第二,监督功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的运用、审判管理流程权的行使实现对法官办案过程监督、结果监督,促进法官廉洁、高效办案,为审判质效的提升作制度内的努力。法院的监督是保障法院基本或大致上不偏离公正轨道运行的制度设计。从监督的内容、范围和种类上,对法官的办案监督大致可分为法院外部的监督和内部的监督,而内部的监督主要包括了审监法官、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但是从技术上和力度上来讲,审监法官力度无疑是最大的,亦是监督环节上不可或缺的。因为审监法官的监督不仅包括了案件评查、法律程序适用是否得到、审判流程节点的管理等等职能。因此,审监法官对办案法官的监督无疑是全面的、立体化的,从内容到细节,从实体到程序,无所不包。通过发挥审监法官的监督职能,法官办案的廉洁性、高效性有了充分的保障,司法就不再因为失去制度化的监督而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信马由缰。从能动的语境和意义上来看,司法的专业特殊性需要通过审监法官这一专业化的监督来保障司法的清廉和高效,以促进司法公信力的自我提升和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与认可。

  第三,管理功能,通过减刑假释、参与社区矫正、走进厂矿社区开展法制宣传。能动司法的语境要求法官不再是仅仅简简单单地就案办案,机械执法。而是要求法官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通过司法职权的延伸,积极参与社会的管理,尤其是社会运行的风险管控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按照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尔的风险理论,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即大量风险的社会。因此我们的法官亦不能简单地停留于定纷止争,化解矛盾。而但结合案件审理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社会风险的提前预防与内部性管控。根据审监法官的办案实际,在预防和管控社会风险上,审监法官大有作为。比如审监法官可以在办理减刑假释案件中糅入自己对司法、法律的理解,对于积极改过自新的服刑人员应当给予减刑或假释,甚至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比如对于服刑期即将届满释放出狱的服刑人员应当积极培训其职业技能,以为其日后融入社会做必要准备,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防止再犯。而对于在适用审判监督程序中发现的错误案件尤其是普遍性的法律问题可以司法白皮书或年度报告的形式将其广而告之,促进此类错误的再犯并指引公民合理行使法律赋予其的权利,为公民规范行为提供一个行动指南,为企业主经营提供一个风险警示,在源头上阻断社会风险源的扩散和发酵,促进社会的安全、平稳运行,为增进社会的和谐添一块砖、加一块瓦。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

杭政办〔2008〕4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杭州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8〕3号)精神,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06〕32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各区、县(市)政府(包括杭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下同),各区、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二、考核内容
  (一)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市政府下达的任务数。
  (二)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如期完成市下达的任务。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后,补充的耕地、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面积与质量不低于已占用的面积与质量。
  (三)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不得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事求是地开展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评估(第三季度和年末),并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评估报告。
  (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和建设用地产出水平,加快新增建设用地供给速度,加强批后监管。
  (五)落实政府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综合防控机制,当年发生的违法占用土地案件查处率达到上级要求。
  (六)各区、县(市)政府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列为对乡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考核方法
  (一)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每年考核1次,列为市政府对各区、县(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不达标的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二)由市造地改田领导小组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上级要求和本年度工作实际,制订年度考核标准。年度考核标准采取百分制计分办法。
  (三)各区、县(市)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确认成果为依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经批准确认的划区定界面积为依据;当年各类建设用地、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年末耕地增减,以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四)各区、县(市)政府要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加强对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动态监测,在考核中及时提交耕地、基本农田面积和等级及其变化情况的监测调查、审批等资料,并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市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在考核时对其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核查。
  (五)考核实行一级考一级。各区、县(市)政府要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对下一级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并将其列为对下级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考核程序
  (一)各区、县(市)按照本办法规定每年组织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执行情况自查,根据年度考核标准自评打分,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向市政府报告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执行情况。
  (二)由市领导带队,市委组织部和市监察局、发改委、国土资源局、农办、林水局、农业局、财政局、统计局等部门组成考核组,对各区、县(市)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进行抽查、考核。具体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落实。
  (三)考核组根据考核情况确定考核结果报市政府,由市政府向全市通报。考核结果抄送市委纪检和组织部门。
  五、考核等次
  根据市级年度考核标准,评分值在90分(含)以上的,考核认定为达标;考核分值低于90分的,认定为不达标。在考核评分基础上评选出若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六、奖惩办法
  (一)对认真履行责任且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适当奖励。
  (二)对考核认定为不达标的区、县(市),责令其作出情况说明并限期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和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等;整改期间暂停该区、县(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征用审批。
  (三)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作为各区、县(市)政府第一责任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考核认定为不合格的区、县(市),由市监察局、国土资源局对其审批用地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直接责任人,并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
  七、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杭政办〔2007〕12号)同时废止。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2号

  现发布《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朱镕基
                          1999年9月30日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储蓄机构取得人民币、外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应当依照本办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三条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纳税人取得的人民币、外币储蓄存款利息。


 第四条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


 第五条 对个人取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以及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的其他专项储蓄存款或者储蓄性专项基金存款的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前款所称教育储蓄是指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指定银行开户、存入规定数额资金、用于教育目的的专项储蓄。


 第六条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按照每次取得的利息所得额计征个人所得税。


 第七条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以结付利息的储蓄机构为扣缴义务人,实行代扣代缴。


 第八条 扣缴义务人在向储户支付利息或者办理储蓄存款自动转存业务时,依法代扣代缴税款。
  扣缴义务人代扣税款,应当在给储户的利息结付单上注明。


 第九条 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应当在次月7日内缴入中央国库,并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税款报告表;所扣税款为外币的,应当按照缴款上一月最后一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基准汇价折算成人民币,以人民币缴入中央国库。


 第十条 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的税款,付给2%的手续费。


 第十一条 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对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税款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扣缴义务人应当积极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隐瞒。


 第十二条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征收管理。


 第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储蓄机构,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批准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以及邮政企业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第十四条 储蓄存款在1999年10月31日前孳生的利息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储蓄存款在1999年11月1日后孳生的利息所得,应当依照本办法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